
星辰为引,博雅之行。我校机电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百一,在竞赛中不断锤炼敏锐洞察力,精准把握实际需求,致力于推动技术落地,入选《人民日报》刊登的《2023-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他的故事里,既有深空探测的星辰理想,也有科研落地的人间温度。
赛场砺锋 科研启光
实验室的日光灯在凌晨两点依然亮着,键盘敲击声与仪器嗡鸣交织,而窗外早已经沉寂——这是王百一科研日常的真实切片。
本科与研究生阶段,他一直都活跃于各类学科竞赛,丰富的参赛经验塑造了他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与卓越的创新思维。在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中,王百一团队针对传统胶囊机器人存在的路径规划精度不足、定位偏差大及患者舒适度差等关键问题,从查阅近百篇文献到在团队内部反复探讨技术痛点,以扎实的前期调研为基础,创新性地引入磁流变液流变特性等技术,有效降低了胃肠道检测的错检漏检率,在医疗胶囊定位控制研究上提出了新思路。这些成果不仅为他捧回全国二等奖的荣誉,更让他深刻领悟,“科研的突破往往藏在对问题的‘死磕’之中。”
这种“死磕”的劲头从未局限于单一赛场。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机器人+领域专项赛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项,是他将每一次挑战都当作能力拼图的印证,那些看似零散的竞赛经历、实验数据甚至失败案例都终将在坚持中拼出突破、收获成功。
星矿攻坚 厚积破局
“做自己研究方向的专家。”这是当王百一研究生期间全程参与国内首个太空采矿机器人研发攻关时最生动的诠释。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太空资源开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强本拓新”学科规划下,学校布局太空采矿领域的研究。机电工程学院刘新华教授团队作为我校太空采矿团队项目组成员,着手研究太空采矿机器人。
在导师带领下,王百一聚焦研发中的关键痛点——传统采样设备因反作用力大、适应性差,在小行星这种极端地形环境中难以稳定作业。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和技术“无人区”,他也曾一时无措。但很快,他便以“急性子”的紧迫感锚定目标,又以“深耕者”的定力沉下心来。在刘新华教授的指导之下,王百一系统梳理数百篇文献,反复推演技术路径。“要成就一件事,就得‘成果导向和时间付出’。”王百一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与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他锁定技术空白:将折纸理论与航天工程深度融合,建立折纸三稳态特性的数学模型,设计出新型连续体折纸机械臂结构。其具备的多模态运动能力和轻量化的结构特点能够很好地为太空采矿机器人适配太空的复杂环境。
王百一用行动证明:科研的“厚积薄发”,既需要数年如一日的专注沉淀,更离不开将个人成长嵌入国家需求的格局视野。这既是“从需求出发”科研逻辑的最佳注脚,更是“成果导向和付出时间”信条的生动实践。
知行合一 研产深耕
在产教融合与科研落地实践中,王百一秉持“知行合一”理念,紧密衔接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让科研真正“长”进产业里,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在与上海颖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交流中,他深刻体会到:缺乏应用价值的技术终究只是实验室的“工艺品”。这次调研让他认识到科研与产业落地的差距,成为他科研转向的关键。此后,他在导师指导下主持2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精准定位轻量化采样机构等关键领域,锚定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开展研究。
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突破后,王百一不甘停留于论文与专利的“舒适区”,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5项国际专利、 25 项国家专利,目前国内专利授权工作正在推进中,发表9篇学术论文(含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并将技术应用于深空探测模拟采样设备,通过仿真与工程样机试验形成可指导生产的技术方案,推动成果落地。
访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期间,他融合国际前沿与国内需求,回国后以产业需求为命题参与竞赛,带领团队获得 29 项省部级以上奖励,部分作品被企业纳入技术储备,形成 “以赛促研、以研促产” 模式。他还延伸至农业领域,针对传统存储智能化短板,研发农作物智能管控系统并成立聚谷智能科技公司(任法人),该技术获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全国一等奖,推动成果走向产业。
从竞赛场到实验室,从论文纸到生产线,王百一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科研人的担当,导师刘新华给予的评语——“品学兼优、勇于创新”,他用七年青春写得格外扎实。
(大学生传媒中心 崔洋翊 曹佳怡 徐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