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色渐沉,自习室的灯光次第亮起,一道专注的身影正伏案疾书。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主持省级以上大创项目4项,荣获省级以上竞赛荣誉17项,累计志愿时长220多小时——这些数字共同勾勒出非凡的成长轨迹,他是2023-2024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之一,我校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刘家豪,现已免试直博本校采矿工程专业。
潜心学术,淬炼矿石之魂
“人生中许多小成功和大成功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初入大学时,刘家豪专注当下,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这份对学习的专注,让他积累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连续三年保持综测排名第一,52门课程加权90分以上。如今,他已顺利直博本校采矿工程专业,专注于巷道围岩控制与结构化研究。进入课题组后,刘家豪通过“自学”与“重温”来补足短板,以全新的科研生活为起点,从零开始不断精进专业能力。
2023年7月,刘家豪参加了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并荣获二等奖。在万志军、程敬义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他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巷道智能化无人快速掘进系统”这一采矿物理模型项目。该项目针对我国矿井掘进效率较低的问题,聚焦打造自动快速掘进且实时监测的“智能掘锚一体机”系统。备赛过程中,团队曾面临锚网制作以及如何通过小模型还原展示功能等挑战,刘家豪发挥奇思妙想,用旧手机替代大屏幕实现智能检测控制,较好地解决了技术难题。
刘家豪始终秉持“以赛促学”的理念,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奖项。他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并获一等奖,还与化工学院同学合作完成了“光催化与土壤修复”研究项目,并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中获二等奖。他说,参加其他学科竞赛让他得以突破专业局限,掌握多领域前沿知识,培养交叉创新思维,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拓知、以赛强能。
投身实践,点亮责任之光
刘家豪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关爱,两度获评 “校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2024年4月,他在邳州运平路小学长江路校区支教,向小学生科普天文知识,并指导他们组装使用天文望远镜。支教结束后,当孩子们在明信片上追问“M78 星云里有没有奥特曼”“除了银河系外还有其他星系吗”这些充满童趣的提问,刘家豪意识到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播撒知识的种子,更在于点燃探索未知的热情。
作为一名来自红色家庭的青年党员,刘家豪将为人民服务、团结奉献的精神融入到实际行动中。在火车上,他主动帮助同行乘客搬运行李,诠释“党员身份没有场合之分”。今年清明节,刘家豪所在的党支部前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活动最后,他感慨道:“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灵魂的洗礼,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当实践活动与课程学习撞期时,如何恰当地平衡两者的关系,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准备,合理规划时间。”在刘家豪看来,服务他人与自我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深化自我,砥砺成长之锋
图书馆的借阅系统里,刘家豪的年度百本借阅量格外醒目。其中,历史类书目颇受他喜爱。他随手翻开最近正在阅读的《王莽和他的时代》,分享阅读历史带来的启示——每个挑战都藏着多维解法,一些非常规视角往往藏着破局密钥,要学会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还比如‘塞翁失马’的典故,有些事情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在刘家豪的学习生活中,当面对老师布置的高难度任务,他不再困于高压的焦虑,而是将其看作珍贵的成长经验。
刘家豪以“永远不服输,永远不向困难低头,永远争第一”的采矿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什么是“争第一”而不是“当第一”?刘家豪特别提到辅导员老师姚文浩的教导:要把优秀当作习惯——这本质上是对自我标准的清晰认知和向目标拼搏进取的态度。刘家豪说,“争第一” 是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努力将每件事做到优秀的态度,是一种追求优秀的习惯。
“概括我的大学,经历了从迷乱到从容应对、从幼稚到成熟、从苦难到开阔的成长变化。”成长蜕变的“秘籍”,是不过分纠结丢失的东西,积极调整心态;是与同伴互相鼓励与支持,不惧困难险阻,携手开拓未来。
刘家豪的导师柏建彪教授这样评价他:“勤奋好学,学业成绩出类拔萃。责任心强,积极服务同学,是一名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学生。”从实验室里闪烁着的灯光,到支教课堂上孩子们闪亮的眼睛;从领奖台上鲜花掌声的高光时刻,到志愿活动中默默付出的身影。如今,刘家豪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采矿工程领域探索,在人生路上前行。
(大学生传媒中心 李晨岩 史经顺 曹嘉璐)